在我国,“翻译”作为一个词出现,是在南朝的梁慧皎《高僧传》中:“先沙门法显于师子国得弥沙塞律梵本,未被翻译,而法显迁化。”
但是翻译的工作开始得比这个时间早得多。早在周朝时期,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翻译的官职。《周礼》中称当时的翻译官为象胥(“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喻说焉,以和亲之。”)《礼记》则对负责东南西北四方的翻译人员给予了不同的称呼:“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日寄,南方日象,西方日狄,北方日译。
东汉以前,我国的翻译活动主要是各民族为沟通交流所需要的口译。佛教传人中国后,才出现了大规模的书面翻译。这种佛经的翻译肇始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到唐代臻于极盛,至宋代逐渐式微,入元代已近尾声。
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翻译家,如东晋时期的释道安、唐代的玄奘等。他们不但有大量的翻译实践,还提出了自己对于翻译标准和方法等方面的见解。比如释道安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理论,“五失本”是指有五种情况可以允许译文不同于原文,“三不易”指翻译工作中的三种难事:难得恰当,难得契合,难得正确。“五失本”与“三不易’’从理论上解决了“质”与“文”的关系,即既要正确表达原著的内容和义旨,又要力求译文简洁易懂。
开创佛典意译新风的是鸠摩罗什(344—413)。他主张只要能存本旨,就不妨“依实出华”。后人称道他的译品“善披文意,妙显径心,会达言方,风骨流便”。到了唐代,佛典的翻译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玄奘不但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原则,而且还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典范。诸如增补、省略、变位、分合、替代等一些在现代翻译教科书中常讲常练的翻译技巧,在玄奘的译经中已经运用得存乎一心,十分熟稔了。
中国古代的翻译已是如火如荼,我们对于文化的学习和交流是从未有停止的。时至今日,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一门国际语言,那就是英语。英语相较于汉语只是在地域上更广,真正使用汉语的人口是最多的。
对于翻译的重视是由来已久的,我们国家都设有翻译官的职位,可见翻译是多么被重视。任何一个国家现在都有自己的翻译,因为在国际贸易上和外交上都是需要翻译的。
随着中国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贸易和外交也越来越广。很多国家都开始学习汉语,要对汉语进行翻译。可以说对外汉语就是其他国家的翻译,老外需要有这些国际汉语老师来教他们翻译汉语。
现如今有很多国家把汉语当成第二语言、第三语言来学习,相信很快汉语将成为国际上第一交流语言。
延伸阅读:
自成立以来,IMCPI秉持严谨和规范的培训体系,汇聚对外汉语业界培训名师和专家教授资源,研发出独具特色的对外汉语教学体系。IMCPI吸引了大量外籍中文学习爱好者和外资企业中文培训需求,同时吸引了大批国际对外汉语教学爱好者加入到全球推广汉语的队伍中来。IMCPI被学员誉为对外汉语行业的“黄埔军校”。2013年IMCPI荣幸地被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授予国家汉语水平考试考点的资质。
(IMCPI与汉办合作)
另外,IMCPI与培生教育英国认证机构合作。
(上图为培生教育认证获得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证明文件)
从左往右依次是:英国政府教育与技能部;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英国培生集团;英国政府教育与就业部
上海IMCPI认证中心:4007-200-200
微信号:mariomandarin
IMCPI官网:http://www.cnfirst.org/beststudy.html
报考地址:上海市肇嘉浜路1065号飞雕国际大厦25楼2503-2504室
相关文章:玛瑞欧对外汉语,教汉语学英语一箭双雕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嫌侵权请联系处理
想了解更多教老外学中文的信息,可直接拨打:400-200-200
汉语考试听力遇到周杰伦的歌 老外听得一头雾水
wbaltv报道:在夏天学生学习汉语、阿拉伯语